|
CPI一路上揚,“低增長高通脹”的風險日益明顯。 |
中評社香港12月30日電/美國《僑報》12月29日載文《復甦中,中國經濟“脹痛”不可輕視》,摘要如下:
回首2010年中國經濟大劇,會發現年初溫家寶所說“今年是中國經濟最複雜的一年”是何其準確。
儘管12月統計數據尚未出爐,但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已被普遍認為將達到10%左右。不僅經濟復甦步伐在全球遙居前茅,而且經濟總量又上新台階:今年第二、三季度GDP連續兩次超過日本(日本曾修正數據,否認第二季度GDP低於中國,但媒體普遍存質疑態度),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這個金融“聯合國”的地位也抬高不少,投票權升至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就國際環境而言,從日本、韓國的電子產品零部件,到東南亞的水果;從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到拉美的農產品;從中東的石油到非洲的礦產,“中國需求”正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積極因素,卻因各國解讀心態不同,“中國責任論”的調門越來越高,貿易保護主義等壓力與日俱增。如去年還對華言笑晏晏的奧巴馬政府迅速變臉,不斷挑起人民幣匯率爭奪戰,連續發起貿易糾紛,即便人民幣重啟適度升值,也不見美方有明顯停戰跡象。
而觀諸中國國內,中國經濟成功保持快速增長,早該紓緩的資源、環境壓力卻更趨增大,以致不少省份為完成節能減排硬指標,三、四季度“拉閘限電”,不僅惹得民眾抱怨,而且來年極易出現反彈。而曾被世界譽為“中國式奇跡”的“高增長低通脹”經濟發展模式,更出現轉折趨勢。今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分別是11.9%、10.3%、9.6%。反映物價走勢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則如野馬嘶鳴般一路震蕩上揚,到11月份更達到了5.1%的兩年最高位,與3%的物價上漲目標漸行漸遠。“低增長高通脹”的風險日益明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