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如此,中國政府將控制房屋價格列為今年經濟工作的一個重點。今年四月和九月國務院先後發布了被稱為房地產新政的“國十條”和“國五條”。隨後,各主要城市的政府也都公布了相應的行政措施以控制房價。在這些政策措施頒布之後,雖然大中城市房價上漲的速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房屋價格並沒有出現政策制定者和民眾所期待的回落,全年仍然出現上升的態勢。顯然,市場不斷地通過間歇式的價格上升與政府的政策相互角逐。在角逐中,政府已經顯得精疲力盡,而市場投機的力量似乎仍是方興未艾。
中國經濟在國際和國內的兩種臉孔形象地表現出中國經濟正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仿徨。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處在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當然就會看到不同的側面。事實上,無論是經濟強勁增長的外在形象,還是國內消費品和居住品價格的難以控制的上漲的國內困境都出自於一個共同的源頭。這個源頭就是中國經濟增長對寬鬆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的依賴性;而在這種依賴性的背後則是失衡的中國經濟結構的頑固性。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結構失衡的一個重要表現是投資和出口比重過高。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至本次世界經濟危機之前,中國政府片面地追求高速增漲而缺乏調整經濟結構的意願;而在過去兩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又缺乏進行結構調整的寬鬆國際環境。不僅如此,為了抵消世界經濟危機的消極影響,中國政府還通過更大規模的政府投資和中斷人民幣匯率隨市場需求上調的行政措施來刺激投資和出口,以維持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減緩就業壓力。
中國政府用於刺激投資的資金主要來源於擴張的財政政策,最終則來源於寬鬆的貨幣政策。近幾年來,中國貨幣發行的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國民經濟增長的速度。這一現象在經濟轉型的早期是合理的,因為經濟的貨幣化將消化掉增發貨幣的絕大部分。但是,在國民經濟的貨幣化基本完成的情況下,過量的貨幣發行便成了政府剝奪民間財產工具和推動通貨膨脹的禍首。
與此同時,在外匯儲備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繼續人為地維持低匯率政策,雖然在短期內有利於出口的增長,但是由於政府需要大量地向市場投放人民幣來回購外匯以維持匯率穩定,這就進一步加大了人民幣本幣的發行量。實際上,過度的貨幣發行正是推動中國通貨膨脹和房地產價格的背後原因。也正是這些強勁的貨幣發行使得中國政府用於控制通貨膨脹和房地產價格的一系列行政措施的效果大大折扣。
說到底,依靠貨幣發行帶來的增長是很難持久的。這樣的經濟增長只能進一步扭曲經濟結構;引發國際衝突;增加投機行為;侵蝕普通民眾福利。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中國經濟在國際上所展現的那道亮麗風景線完全有可能瞬間消失,而在國內民眾中所埋下不滿則一定會日益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