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非洲國家的動蕩對很多國家可能並無特殊之處,但對中國的意義則非同一般,因為中國在非洲有著極大的利益。目前非洲是中國石油進口第二大來源地,占中國進口石油的34%,直追中東地區的49%。據統計,中國從非洲進口的石油只占非洲出口總量的13%(歐洲和美國在30%以上)。2010年中國進口原油2.39億噸,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50%。尤其是作為中國第六大石油進口國的蘇丹,經過中國企業10多年的苦心經營,蘇丹已成為中國最安全可靠的“油脈”之一,是中國在海外最大、最完整的石油投資,貫穿了勘探、采油、輸油管、煉油廠和港口等整個石油產業鏈。除了石油,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還包括多種重要的礦產資源。
雖然中國長期以來奉行的是“不干涉別國內政”的投資方式,但實際上中國採取的是現實主義的態度,即誰掌權就與誰搞好關係。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指出,這種只與當權政府搞好關係的做法,在政權經常變動、社會不穩定的非洲國家,實際上是風險很大的策略,往往投資國一“變色”,反對派一上台,中國的投資利益就面臨風險。這種思路導致中國政府和企業對非洲國家的戰略判斷往往出現很大失誤。比如,就在2009年,中國的官方媒體還稱,“在本.阿裡總統的領導下,突尼斯人民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過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而本.阿裡被視為“中國人民的好朋友”。但一年多以後,這位總統竟然在國民的反對中下台。
現在多個非洲國家出現政治動蕩,中國的能源與資源利益將會受到不小的影響。實際上,除了能源、礦產資源等經濟利益外,非洲國家過去在外交上、在氣候變化等重大多邊國際問題上,也能成為中國的重要支持者。但面對一個“變色”的非洲,中國應該採取何種政策?這是擺在中國面前的一個大問題。
最終分析結論:在我們看來,隨著中國海外投資規模的擴大、國家影響力的擴大,中國已經無法繼續過去那種埋頭“商業第一”,只與當權者搞好關係的策略,要更加多元化地在非洲國家建立合作關係,並且承擔一定的大國責任。正如英國《金融時報》所言,中國不能回避“作為一個有抱負的超級大國所背負的外交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