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正在成為中國各大城市最具煽動性的宏大口號。 |
中評社香港2月25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24日載文《中國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城市》,摘要如下:
近聞中國全國200多個地級市中有183個正在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根據有關專家的預測,201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50%,中國僅僅用了30年時間就趕上了西方國家200年才完成的城市化歷程,這無疑是一個奇跡。但是,我們是不是需要這麼多的“國際大都市”,城市化建設的方向到底應該是什麼?
在英語中,“大都市”有個意思比較相近的單詞metropolis,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大城市”(a big city)是指屬於一個更大城市群的組成部分,但並不是這個城市群的核心部分。一個“大都市”應該是一個區域中重要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而且是地區或國際聯繫的重要樞紐和通訊中心。目前,世界上的“全球城市”屈指可數,根據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科爾尼咨詢公司(A.T Kearney)和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聯合進行的“全球城市指數”調查,2010年中國只有香港、北京和上海3個城市入選世界前30名的全球城市行列。
顯然,各個城市大張旗鼓提出“建設國際大都市”的主張,並不完全是由於自己的夜郎自大和不自量力。從提升城市競爭力,擴大城市知名度的角度考慮,地方政府將這種手段作為宣傳自己城市的有效途徑。但是,我們更應該警惕的是,其後所深藏的利益鏈條問題。
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往往是負面的。在媒體的廣泛報道中,我們已經知道了一些城市因為城市的不合理規劃,一味進行新城建設,導致房屋空置率過高,甚至是“空城”、“鬼城”情況的出現。而在一些地區,農民進城,戶籍轉變為城市居民,這些沒有良好生活技能的農民往往面臨生存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