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價高企中,中國政府一場應對物價上漲的“阻擊戰”已經打響,出手之重,亦是歷年來罕見:從去年底開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等一系列重要會議作出防通脹的綜合措施。從“國4條”到“國16條”,從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到數次加息,從發展農業生產到保障市場供應,從搞活流通到打擊炒作……防控通脹“組合拳”頻頻出招。其中國務院常務會議甚至指出,必要時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產資料實行價格臨時幹預措施——價格臨時幹預措施上次啟動,還是2007年;與此同時,各相關部委聯手出擊,僅公開消息提到的出手遏制物價的國家部委就包括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鐵道部、農業部、商務部、工商總局、國家糧食局等。據統計,在政府重拳出擊之後,當前部分生活必需品價格已呈回落或企穩之勢。
從這一系列措施中不難看出,中國在“保民生、穩經濟”上在走一條漸進的加壓調控道路,既要降物價,也要避免這個龐大的經濟體遭受內傷出現船大難掉頭的狀況發生。
正如外界評論的那樣,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化程度的加強,中國的經濟調控確實面臨困難,特別是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陰霾尚未散去的背景下,怎樣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通脹三者的關係,是檢驗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一道重大考題。當前國際和國內問題關聯,短期和長期考量交織,輸入性和結構性通脹因素並存,物價問題的複雜性注定了此輪防通脹任務的艱巨性。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將今年中央政府2011年CPI的預期調控目標設為4%左右,較之2010年上調了1個百分點,而GDP的增速目標則調整為7%,可見,中國政府正在務實考慮複雜的環境。本報相信,在30多年來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中逐漸成長起來的中國政治精英們,已熟練掌握了經濟運行基本規則,完全可以用不慍不火的調控方式逐漸為通脹降溫。
溫總理在與網民聊天時對於穩物價所作的“有信心”、“有能力”承諾,更使人堅信,這個創造了無數奇跡的“調控”力量與效率超強的大國,將在解決當前經濟一系列難題方面大有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