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人成功推動了美國這艘科學旗艦,那麼只要具備相應條件,他們也可以推動中國科學的發展。
但中國並不打算自力更生,而是把美國作為培養本國人才的熔爐。與直接購買技術不同,這種人才培養方式是完全免費的。
在科學體系嚴格的美國深造後,中國科學家本身成為一種智力財富,然後再將它帶回中國。中國回引人才和發展科學的連續政策如今已經收到效果——儘管只是在學術活動的數量上。為了追求自己的目標,中國不惜以這種談不上光明正大的方法來借用人才和研究成果。
為了去美國深造,中國大學生在本國接受了充分的培訓:與獨聯體國家這樣的人才輸出國相比,中國的教育頗具競爭力。
中國的整體勞動水平也在提高:比如,很多國際化學公司開始在中國進行藥品檢驗用化合物的初級生產。10年前,這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被認為是獨聯體國家的專屬領域。
中國的成功反襯出俄羅斯政府的不作為。它口口聲聲要實現“科技復興”,但事實E,對挽回外流人才的投入仍然沒有系統,在斯科爾科沃(俄羅斯的 “矽穀”——本報注)之外沒有進行科研活動的有利環境,整體教育水平下降。因此,我國的科技變化趨勢與中國相反是合理的。衡量標準的不完善不能成為否認這一點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