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日電/俄羅斯報紙網文章,題:中國利用美國發展本國科學(作者 亞歷山德拉.鮑裡索娃)
為了發展科學,中國把美國當做培養本國人才的熔爐。這種始終如一的嚴肅態度已經開花結果——學術論文的數量增加。而在這方面沒有明確方針的俄羅斯已經退出十大學術高產國的行列。
英國皇家學會本周認定,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發表學術論文第二多的國家。這讓我們有理由對用數量指標衡量學術水平的正確性,以及發展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展開一番思考。
在學術界,中國學者的論文聲望普遍不高。許多人把中國的學術文章與印有“中國製造”標識的商品相提並論:它們數量很多,遍地都是,但質量實在不怎麼樣。比如,合成化學專家指出,中國的研究成果根本無法投入生產。此外,中國論文時常出現偽造和抄襲的情況,一些文章不過是在羅列事實,沒有對資料進行認真分析,並給出有價值的結論。
但事實畢竟是事實:中國在科學發展上秉持了始終如一的嚴肅態度。此外,作為創新和技術發展的旗 艦,美國很多科研力量正是來自中國,這指的不僅是研究生,還有教授。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阿爾喬姆.奧加諾夫說:“在西方,學者之路非常艱辛。因此,推動科技發展的主要是來自相對貧窮國家的外國人:以前是蘇聯人,現在則更多的是中國人。但這種情況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中國一直在努力招回自己的科學家,而他們也正在紛紛回國。因此,我們培養研究生不是對美國科學的投入,而是對中國科學的投入。”
如果說中國人成功推動了美國這艘科學旗艦,那麼只要具備相應條件,他們也可以推動中國科學的發展。
但中國並不打算自力更生,而是把美國作為培養本國人才的熔爐。與直接購買技術不同,這種人才培養方式是完全免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