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年前中國留美學生盧剛槍殺自己的導師同窗案到最近發生在西安的藥家鑫案,面對這一樁樁血淋淋的事件,不少人不加思索地將板子打到中國教育的身上,似乎中國學生的“高分低能、高學歷低素質”問題是中國教育無法療治的一大“硬傷”,輿論也因此高聲斥責中國現行學校教育體制和方向。
事實上,人的成長歷程就是人的社會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家庭、朋友、同學以及周邊環境等,都是影響人的心理和性格形成之重要因素,學校只不過是諸多因素中的一個,將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教育顯然不公允。學校教育也不能成為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替罪羊”。
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邏輯,又如何去解釋汪某和盧剛等留學生的極端行為呢?他們接受的不是日本和美國的學校教育嗎?在血的教訓面前,與其對孩子和學校有過多苛責,不如天下父母和社會各界多多反思和檢討,那些已經社會化和成熟的“成人們”,你們是否真的了解你的孩子?你們所作所為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干預、誤導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