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讀者在首都圖書館舉行的圖書“交換大集”上挑選自己喜愛的圖書。當日是“世界讀書日”,首都圖書館舉行圖書“交換大集”,吸引了衆多愛閱讀的市民參加。 |
中評社香港4月25日電/馬來西亞《南洋商報》4月24日載文《文化大國亟需健康閱讀方式》,摘要如下: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這是一個充滿書香的日子。然而,一年年呈下降趨勢的全民閱讀數據,讓人們開始擔心閱讀的生存環境。在傳統閱讀與現代閱讀的交融與爭鋒中,中國對省會青年閱讀現狀進行調查,諸多問題引發中國人的思考:圖書館青年閱讀群體缺失,功利性閱讀日益加劇,防止電子閱讀帶來“淺閱讀”……
中國的閱讀率已連續多年下跌,據第八次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人人均每年閱讀圖書僅為4.25本,遠低於韓國、法國、日本、以色列等國。如此低的閱讀率實在是與中國文化大國的稱號不相稱。在此情勢下,靠一年一度的閱讀日來提振國民閱讀效果寥寥。除了多讀書,更重要的是涵養健康的閱讀方式。
健康的閱讀方式不是死讀書,追求讀書的量,而是獲得知識,提高素養和強化能力,否則就是百無一用的書呆子。事實上,每年中國出版的各種讀物,在全球範圍內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有很多是裝幀漂亮但內容粗制濫造的垃圾書。多讀這樣的書,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因此,涵養健康的閱讀方式,首先是出版界的撥亂反正,多出精品、少製造文字垃圾;恪守學術中道,不為市場所污染;謹守知識產權原則,避免走盜版歧途。其次是對閱讀者的正確引導,從孩子抓起,制定義務教育階段和大學階段的必讀書籍目錄。再次是閱讀者的文化自覺,形成活到老、學到老和讀到老的良好風氣。還有就是,依托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網絡平台,使數字閱讀發揮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