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31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30日載文《解讀中國央行新舉措》,摘要如下:
中國央行喜歡把事情搞得很神秘。其最新措施就是通過私下渠道向銀行傳達的,沒有正式向市場公布。這條措施要求銀行把更多資金存為準備金,而不是用來發放貸款。
不管神秘不神秘,初看之下,這個政策變化似乎是朝著緊縮邁出的一步。畢竟,把央行金庫裡的資金凍結起來、不讓貸出去,將很難對依賴信貸的中國經濟增長形成支撐。市場肯定是這樣解讀的,周一上證綜合指數一反地區內其他市場的上漲趨勢,下跌了1.4%。
但第一眼的印象不一定是全貌。持續的貿易順差、非法熱錢流入和外商直接投資,都意味著將有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經濟之中。2011年前七個月,中國銀行業平均每個月淨買入人民幣2,580億元(約合404億美元)的外匯。
央行參與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行動,要阻斷這些資金流入國內經濟、加劇通脹壓力的通道。他們喜歡使用的工具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並出售低息債券。兩種辦法都強制要求銀行把現金交給央行,而不是貸出去。
新政策將產生同樣的效果。銀行已被要求針對當前4.4萬億元的保證金存款繳納準備金,而當前主要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21.5%,由此來看,最終影響將是從銀行的金庫裡吸走接近人民幣9,000億元的流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