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G20戛納峰會開幕前會面。 |
中評社香港11月10日電/美國《僑報》11月9日載文《APEC峰會,中美當求同存異》,摘要如下:
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9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於12日至13日在夏威夷舉行。筆者看到,中美兩國媒體及政府機構都忙著對此發聲。其中,美媒7日關於“中國指在APEC議程受到美不公平對待”的文章令人關注,不禁讓人聯想:中美將在APEC峰會上進行博弈。
“不公平的對待”的表現之一是美國提出對制定的部分目標過高:美國提議在2012年底前將所謂的“環保商品”關稅降至5%以下。美國目前對各類“環保商品”的徵稅水平均為1.4%,中國目前的平均關稅接近7%。這就是說,如果按美國提出的5%的要求,美國不用出什麼力就可達標,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卻要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實際上,美國這一做法是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關於減排指標爭論的重演。
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夕,為推動世界性的減排,中國鄭重宣布到2020年把單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40%到50%,此舉贏得了世界掌聲與尊重,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卻遲遲不肯承諾具體的減排目標。1997年的《京都協議書》規定,發達國家要在2012年前,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5%,而實際上這些國家都不減反增。尤其是美國,人口不到全球4%,二氧化碳排放量卻占全球25 %,僅承諾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17%,只相當於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4%。歐美還常常把對中國減排與援助掛鈎,試圖把發達國家的義務轉嫁到發展中國家。
時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生活水平差距甚大,假若一律按照發達國家訂立的標準減排,並不切實際。儘管經過32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有了長足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人均GDP仍然排在全球100位以下,仍有超過一億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國際貧困標準線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就不能不顧對本國就業、收入的衝擊,來“環保商品關稅”的大幅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