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政策讓中國得以同時實現穩定和快速增長。事實上,後發優勢是驚人的:在過去32年給中國帶來了9.9%的年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和16.3%的年均貿易增長。這是了不起的成就,足以作為其它發展中國家寶貴的學習經驗。如今,中國已是世界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經濟體,超過6億人口脫離了貧窮。
但中國的成功並不是沒有代價的。收入差距擴大了,部分原因是一些領域的扭曲性政策沒有取消。這造成了收入不平等,抑制了國內消費。
我有信心,儘管面對歐元區危機和世界需求萎縮的逆風,中國能夠繼續其強有力的增長。中國2008年的人均收入是美國的21%(以購買力平價衡量),與日本在1951年、韓國在1977年、及台灣在1975年的水平相當。日本1951-1971年的年均GDP增長是9.2%,韓國1977-1997年的年均GDP增長為7.6%,台灣1975-1995年的年均GDP增長則是8.3%。考慮到這些經濟體的類似經驗和中國1979年以來的發展戰略,中國很有可能能夠在未來20年裡保持8%的增長速度。
一些人也許會認為,有13億人口的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其表現是不可複制的。我不贊同這看法。只要能夠善用後發優勢,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並提升國內企業,任何發展中國家都可以有持續幾十年的快速增長,同時大幅減少貧困的類似機會。簡單地說,沒有什麼可以替代對比較優勢的理解。(林毅夫: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創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