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人的懷鄉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25 17:01:49  


  皮村是北京郊區一個外來人口聚居的村落。當2012年的春節即將來臨時,皮村的外來打工者們辦了一場自己的春節晚會,因為崔永元跑去主持捧場,而引起很多人關注。 

  當年輕的打工妹在簡陋的舞台上,放聲歌唱“這裡不是我的家鄉,這裡夏天沒有閃爍的熒光,這裡秋天沒有金黃的稻香”時,歡笑和淚水同時湧上了台下那些打工者的臉龐。 

  就像羅大佑在1980年代高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一樣,今天,突飛猛進的城市化吞噬著鄉土中國的一切風貌,大陸社會也開始萌生都市文明籠罩下的鄉愁。在春節的當口,這種鄉愁來得尤為劇烈。 

  懷念故鄉的,不僅有這些常年徘徊於都市和鄉村之間的底層勞動者,還有那些通過接受高等教育早已脫離鄉村生活的人們。春節前後,友人聚餐,自己出生的村莊裡的種種奇聞異事總是最容易成為餐桌上的主題,也有很多人開始用文字或影像記錄自己的鄉村變遷史,記錄那些失去與堅守。 

  不過,當他們回到故鄉時,通常都已經不再適應“老家”的生活,無論是身體的還是精神的。今天,中國的都市和鄉村從外在風貌、內在組織結構到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都已形同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不僅僅是一種地域經濟的限定,更是兩種不同生存境遇中生發的文化意義的斷裂。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當傳統中國在西方文明衝擊下支離破碎時,在中國社會的知識群體中間,曾經爆發過一場類似的“懷鄉病”,如梁漱溟所說:“原來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和主體的;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又為鄉村而設—法制、禮俗、工商業等莫不如是,最近幾十年,鄉村開始被破壞,這破壞主要是受西方影響,以農業為主和以鄉村為主的文化遇到以工業為主,以都市為主的西洋文化的挑戰。” 

  對於農業文明鍛造出來的中華民族來說,鄉土中國,一直是這個民族整體上的故鄉。所以,那場懷鄉病的爆發相當激烈,無數文化精英捲入其間,或哀嘆,或論爭,或者如梁漱溟、晏陽初那般幹脆投身鄉間,希望憑借一己之力,重建故鄉。 

  那場智識階層的“懷鄉病”給中國留下了豐富的精神財富,諸如“家鄉是個賊,他能偷去你的心”這般動人的現代詩歌;一整套完備的鄉村建設理論;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碰撞下產生的事關人類文明走向的哲學憂思等等。 

  但文明演進的大勢“浩浩湯湯”,文人的哀嘆並沒有阻擋住自毛澤東開始的中國疾進現代化的進程。在毛澤東時代,國防和重工業建設統轄一切,為了鍛造一個捍衛獨立大國尊嚴的基礎,人們無暇去思考鄉村的困頓,那裡只是糧食的供應地;80年代以來,都市擴張、鄉村解體,在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裹挾下,中國人幾乎已經不知故鄉為何物,只是偶爾會有一兩個歸鄉的文化人哀嘆:“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