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有越來越多的製造業正在將生產線移出中國,例如美國玩具生產商Wham-O將50%的飛盤和呼啦圈轉往美國國內生產;原本將部分汽車零組件外包給中國生產的福特汽車,也正將這部分生產撤回美國;美國ATM供應巨頭NCR同樣將部分ATM的生產從中國移回美國格魯吉亞州。
儘管中國商務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2011年實際使用外資(FDI)仍較2010年成長9.72%,但來自美國的投資金額卻較2010年大減26.07%,來自歐盟27國的投資金額也下降了3.65%。
報道稱,歐美跨國企業紛紛撤出中國,主要是因為對許多行業而言,中國已不再是個“新興市場”,企業過去在中國可以輕易享有15%以上高利潤率的日子已一去不複返。
另一方面,投資或市場准入門檻的提高和優惠政策取消,也讓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經營比以前更為艱難。
中國三星研究院戰略管理組首席研究員林瑞明指出,目前蘇州、無錫等長三角富庶地區都提高了投資門檻,對新進的外資企業不僅沒有過去的優惠政策,甚至還會對一些產業在諸如節能減排方面訂出很高的標準。
一家國際著名的跨國企業公關部門高層也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中國在2010年12月1日統一內外資企業與個人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稅,以及2007年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率,都讓外資企業的稅費增加了很多。
來自中國本土企業的強勁挑戰,也是跨國公司敗退的主因。英國工程機械咨詢公司Off-Highway Research指出,儘管美國建築設備供應商Caterpillary2005~2010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增長了三倍,但市占率卻從11%下滑至7%。
搶走其市場的並非是過去的死對頭-日本小鬆公司(Komatsu),而是中國本土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