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競爭,才會強大;學習強者,才會更強。這是中國“入世”十年的啟迪,中國電影、中國文化的發展進步同樣如此。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上述會議講話就明確指出“必須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博大的胸懷對待外來文化”,並“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中國文化改革發展的有益經驗和優秀成果。”在更多的好萊塢大片引入中國後,中國電影業為求生存,只有更積極、更有效採取變革,應對外來挑戰,推出優秀作品,走紅中國,走向世界;如此,借助外力,推動中國電影、中國文化在可期的將來走出去,就是中共此舉欲“贏”所在。
中國電影欲贏還應繼續學習好萊塢,但應學其精髓,而非皮毛。從1994年好萊塢大片進入中國開始,中國一直在被迫學其所長,可惜學藝不精。觀諸中國近年大片,場面夠宏大,視效夠刺激,題材夠厚重,叙事夠緊凑,來美發行放映者,更是前僕後繼,可惜能獲得全球業界廣泛認可者寥寥。反觀好萊塢大片,除過有以上其表外,更在於其極具鮮明的美國文化特色,更具普適性的真、善、美的積極價值觀的傳達,這才是大片精髓所在。
再觀中國大片,恰恰是在文化意識與精神價值方面存在巨大缺失。中國電影界,在更多好萊塢大片引進之際,倒逼變革,若能學習好萊塢精髓,建構具有中國文化意識與精神價值的作品,創作如中共官方所表述的“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人民喜聞樂見”的作品。中國電影業就能帶著優秀的中國文化走走向全球,從這一點來看,中國電影業迎來的並非寒冬,而是不遠的春天。
總之,中國擴大進口美國大片,更深一層的意味,就在於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而中共決策的真義,就在於中國文化如何在強勢文化襲擊下進行自我表達、自我揚棄、自我重塑,達至所謂的文化自覺與自信。明乎此,中國電影界自當視為機遇,煥發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