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討論成為輿論的焦點。 |
中評社香港4月7日電/法國《歐洲時報》4月6日載文《人民幣國際化 可加速勿超速》,摘要如下:
這段時間,海外華社對中國經濟的關注側重於金融領域:先是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落點民營經濟之都、知名僑鄉溫州,以解瘋狂民間借貸背後的累卵之危,創新中國金融;後有中國股市擴大開放,新增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額度500億美元,其利好直接在滬深兩市中得到正面回應;再則是中國總理溫家寶在調研經濟運行時發出強音——銀行獲得利潤太容易,中央已決定打破壟斷……這其中,作為金融改革重要組成的人民幣國際化,自然不會被忽略。
在近日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討論一度成為輿論的焦點。曾長期擔任中國央行行長的戴相龍,更是直接給出人民幣國際化的“三步走”路線圖:第一步把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第二步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使人民幣成為投資的貨幣;第三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利率改革,使人民幣成為很多國家中央銀行可以持有的儲備貨幣,最好的流動資產。
人民幣國際化之路並非始於今時今日。過去幾年間,中國與多個國家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體系中結束了缺位歷史,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構建也早已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因此,看待最新一輪有關人民幣國際化的討論,應冠之以“加速”的後綴。其意義有二:既反映出外界對人民幣國際化的願望更加迫切,也是人民幣“出海”邁出更大步伐的客觀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