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8日電/美國《僑報》5月6日載文《道德叫停〈知音〉上市?》,摘要如下:
一本名叫《知音》的雜誌近日成為大陸媒體熱議的焦點。原因一,這本深受草根階層歡迎的雜誌正計劃上市,或將成為中國期刊第一股;原因二,有反對聲音稱,這本雜誌長期傳播欲望故事並侵犯名人隱私,缺乏媒體的社會擔當,不應該被批准上市。知名作家畢淑敏就明確表示反對,稱其“缺乏道德底線”。
《知音》上市遭抵制,並不出乎意料。前不久,歸真堂上市,也因其“活熊取膽”模式,而遭到輿論轟炸。
如果說“活熊取膽”的行為,因涉及到生命尊嚴還有待討論的話,那關於《知音》的爭論,到最後無非是一個“雅俗之爭”,至於涉及侵犯隱私,自有法律來約束。如果僅因格調的原因,這朵年盈利過億元的期刊“奇葩”的上市之路就被攔腰截斷,那大陸資本市場的規則就有點太過“正直”了。
商業行為的確應受到道德的制約,但是,這種制約不應也不能成為干擾正常商業規則的理由。如果上市的資格,都取決於仁義道德上的“合不合理”,而不是固定於規章制度里的“合不合法”,那最後這個領域只會變成情理不分、法理不明的混沌世界,最終受害者必將是廣大投資者。
《知音》上市會引發這麼大的風波,也從另一方面反襯了大陸期刊文化的畸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