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青指出,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照顧服務是應對老齡化挑戰的核心環節,但目前政府和公眾還沒有形成共識,相關研究也滯後,阻礙了相關政策的到位。 他說:“養老業本身就盈利不多,如果政策支持不到位,很難吸引公司去做。這也導致目前從事這個行業的小公司舉步維艱。”
人口老齡化是個全球性難題,但對於依靠人口紅利獲得經濟高速發展的中國來說,致富速度遠趕不上人口老齡化速度。由於持續多年的低生育率,人口紅利逐漸枯竭及勞動力短缺都造成老年贍養負擔的加大。同時,“421”的家庭結構模式也讓傳統的家庭養老難以為繼。
北京“九養政策” 上海“9073”模式
事實上,在應對老齡化的具體操作上,地方上已開始嘗試起步。例如,北京市2010年開始推行九條惠及老人和殘疾人的九養政策以及“9064”養老服務目標。“9064”是指90%的老人在社會化服務協助下通過家庭養老、6%的老人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社區養老、4%的老人機構養老。九養政策包括為老齡家庭實施無障礙設施改造,配備老人手機,80歲以上老年人每月發放100元養老券等九條政策,涉及70多個服務項目。上海則推行“9073”養老模式;廣州引進三類新型養老模式:度假型養老院、貴族式養老院以及居家和機構養老相結合的養老院。
繆青認為,在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等人均GDP已接近或超過一萬美元(約1萬2600新元)、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一線城市,目前在“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方面已堪比發達國家,有些硬件設施甚至好過一些發達國家,但“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與實際需求相差較遠。
他說 ,中國國內養老護理從業人員工資低,工時長,工作累,社會地位低下等也制約了服務的提升,只有將規劃目標變成可實施的細則,真正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待遇,加快對養老服務業人員的培訓,完善社區照顧體系才能從容應對快速老齡化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