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非新聞網”說,中國拓疆非洲儘管獲得經濟實惠,但是在外交事務上卻沒有能夠施展拳腳。它引證蘇丹和南蘇丹的例子說,中資公司統治著南蘇丹的石油領域,而且中國政府向南蘇丹承諾80億美元的貸款,但是中國卻沒有能夠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來解決南蘇丹與蘇丹兩國之間的尖銳石油紛爭。
中國前駐南非和津巴布韋大使劉貴金對中國官方媒體表示,中國正在吸取過去的教訓,“在某些地區衝突中可以充當斡旋者,提出建議和推動和平進程”。
中國和非洲國家上個月舉行了高峰會,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承諾在未來三年內向非洲國家提供200億美元的信用貸款,以用於基建、農業、製造業以及中小企業的發展。胡錦濤形容西方國家在援助非洲時附加的人權條件和規定是“沒有必要”會“成為負擔”。
北京的評論人士宋曉軍對美國之音表示,非洲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不過,西方上世紀的參與沒有能夠拯救非洲大陸,這部分致使當地政府尋求與同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進行合作;中國尋求向非洲輸出工業化生活。
宋曉軍說:“中國向非洲輸出工業化生活,幫助它建基礎設施。非洲只有通過實現工業化才能走出困境,其耕地如果不通過化肥和農田水利建設根本解決不了生存問題。中國是一個人多地少、充滿矛盾的地方,但是卻成功實現了工業化,解決了糧食問題。”
正在非洲進行6國訪的美國國務卿克林頓在塞內加爾發表演說時稱,美國在非洲是“致力於建立能夠增加價值的可持續的夥伴關係,而不是從中獲利”,即美國追求國際平等關係,而並非“顧客與賣家”的關係。她說,美國支持民主以及普世人權價值;那種外來人從非洲攫取財富而不為非洲人著想的做法在21世紀應該結束了。這番話被解讀為對中國的批評,遭到中國反駁。
贊比亞人、《致命援助》的作者莫約(Moyo)曾經指出,在過去60年,非洲大約接受了1萬億美元的援助,但是,非洲的人均收入目前仍然低於上世紀70年代水平,這些援助使窮人更窮;援助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成為問題的一部分;慷慨的援助只是增加了非洲的腐敗及民眾對援助的依賴。
非洲大陸面積相當於3個中國,是僅次於亞洲的世界第二大洲,人口超過8億,石油、天然氣蘊藏豐富,但非洲卻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