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西方經濟學認為國有企業會阻礙自由的市場經濟,但在中國,它們是整個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促進了市場競爭,又建立了自我監督機制,而且這種機制比來自外部的監督更有效。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制衡機制,而國有企業能夠在政府指導下適時作出調整。
民族利益取代個人利益
在中國,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中居核心地位的個人利益被民族利益取代。
這樣做的結果便是,為了維持經濟發展,市場需要在政府的控制下實現一定程度的自由,而經濟發展又被視為衡量個人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的主要指標。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如果中國能保持目前的發展速度,這些目標很容易就能實現。由此傳遞出來的深層含義是,個人生活水平提高和國民經濟發展這兩個目標將並駕齊驅。這樣的發展於國有利,於民有益。
在俄羅斯,寡頭政治的泛濫反映出政府的不管不顧,而在美國,政府對銀行頻頻出手相救則體現出貪婪超越了理性。這兩個國家給予我們的教訓或許是,沒有監管,就會無法無天。
而中國模式告訴我們,只有合理的監管、只有平衡的體系、只有把“小康社會”而不是利益最大化作為目標,才能實現成功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