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1月15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時事 ->> 動態 CNML格式】 【 】 【打 印】 
金正恩上任一年 撤10內閣部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17 09:10:06  


  中評社北京12月17日電/據環球時報綜合報道,17日是朝鮮已故最高領導人金正日逝世1週年紀念日,朝鮮16日在平壤舉行中央追悼大會,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率黨政軍領導人參加。“經濟改革、人事調整和衛星發射”,韓國《朝鮮日報》將此總結為金正日逝世、金正恩接班一年來的關鍵詞。韓國紐西斯通訊社16日稱,去年12月17日金正日去世後,倉促接班的金正恩面臨年輕和經驗不足等外界質疑。但一年來,金正恩作出了令人矚目的各種努力,平穩完成政權交接。美聯社稱,朝鮮將12日成功發射衛星作為對已故領導人的追念之禮。“金正日給朝鮮留下了重視經濟增長和科學發展的遺產,這也促使朝鮮進一步敢於在尖端科學和軍事技術上實施激進的賭博。”

  據韓聯社報道,朝鮮中央電視台和朝鮮中央廣播電台16日上午實況轉播了追悼會。美聯社稱,悼念儀式“氣氛莊重而肅穆”。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常委、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委員長金永南在致悼詞時說,金正日的一生“是高舉革命紅旗以鋼鐵般的意志和超人的精力開闢前人未走過的險峻道路的偉大革命家最輝煌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祖國和人民無私奉獻自己一切的卓越愛國者的一生”。金永南表示,金正日深入發展金日成的重視槍桿子思想為先軍革命思想、先軍政治理論,並提出了社會主義強盛國家建設理論。“金正日將人民軍加強並發展為戰無不勝的白頭山革命勁旅,英明領導反帝鬥爭屢屢取得勝利,使朝鮮佔有世界級軍事強國和核國家地位。”據報道,金正恩在追悼會上未發言。

  朝鮮民眾自發追悼金正日的活動也於16日達到了高潮,首都平壤的市民當天紛紛前往市內的各標誌性地點紀念、緬懷金正日。在金日成和金正日銅像前的廣場上,《環球時報》記者看到,儘管前幾天剛下過大雪,交通尚有些不便,但自發前來向銅像敬獻鮮花和花籃的民眾依舊絡繹不絕,整個廣場擠滿了人,可達數萬之多。民眾自覺有序地排起隊伍,分批分組表情肅穆地向銅像獻上花籃和花束,並列隊鞠躬默哀。

  “朝鮮這一年”,外媒16日爭相總結金正恩接班一年來朝鮮的“變”與“不變”。韓國紐西斯通訊社稱,在突出金正恩形象方面,朝鮮在過去一年無疑獲得高分。金正恩同夫人李雪主一起出行顯示親切領導人形象,只要有機會就與老人婦女兒童一起圍坐談話的親民形象在朝鮮深入人心。金正恩的形象比起父親更加感性,在公園中會與軍人一起挽起手臂、親自動手拔草等。此外,今年4月朝鮮發射火箭失敗後立即承認,也顯示了金正恩式的透明領導方式。有分析認為,明年不排除金正恩放下“先軍大旗”轉而向“先民”和“先經”進行政策轉換。美國《西雅圖時報》認為,金正恩領導下的朝鮮“依然貧窮、依然處於神秘的迷霧當中”,但是年輕的領袖也展現出與其父輩不同的思想狀態,原本高度封閉的朝鮮出現一些與外部世界接觸和互動的跡象。

  《朝鮮日報》稱,今天夏天朝鮮內外一度出現“開始推進經濟改革”的傳聞,曾留學瑞士的金正恩被期待有所不同。但由於黨內元老的反對,改革進行緩慢。朝鮮從軍方掀起的人事調整同樣惹人注目,10名朝鮮內閣部長今年被撤換。今年7月朝鮮人民軍前總參謀長李英浩突然被免職,此後人民武力部部長金正閣及也曾任人民武力部部長的金永春等金正日葬禮上的“扶靈七君子”中的4名軍人均被撤職或降職。路透社16日稱,此前外界對年輕新領袖金正恩能否駕馭最高權力抱有相當大的懷疑,一些人擔心他會成為朝鮮高層政治鬥爭的犧牲者。不過至少從目前看來,在黨內支持力量的協助下,金正恩維持了政權的穩定性,進行了高層的重新洗牌,並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火箭發射成功的喜悅後,朝鮮紀念金正日逝世一週年”,法新社16日以此為題報道了平壤的紀念活動。美聯社認為,金正恩領導下的朝鮮依然將採取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戰略,除了改善經濟之外,常規軍事技術甚至是核軍事能力的發展將繼續作為平壤政權重要的議事日程,“朝鮮的前景和對外政策依然將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日本經濟新聞》稱,朝鮮已經習慣於在外界壓力下謀求自身發展,並通過軍備力量的增強確保自身的絕對安全。短期內朝鮮政權的穩定性和既定政策不會改變,而朝鮮半島乃至東北亞的安全形勢“也不會擺脫一些突發事件的干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