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希拉里在與日本外務大臣岸田文雄舉行的記者會上,就釣魚島問題作出強硬表態,聲稱:“我們反對任何有害於日本政權的單方面行為”,這無疑是對中國的警告。2月安倍訪美期間,雖然奧巴馬跟安倍公開會晤時只字未提釣魚島,但據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資深主任格林透露:“在閉門會晤中,奧巴馬與安倍就釣魚島問題進行了廣泛討論。奧巴馬作出了安倍期待的表態。”3月20日,日本《日本經濟新聞》報道:“美日兩國政府將於2013年夏季圍繞釣魚島問題制定出一份共同防衛計劃。如果中國海軍軍艦在尖閣諸島(即中國所稱釣魚島)領海內使用武力,這份防衛計劃將作為美日共同的行動指南。”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這次習近平訪俄和普京共同簽署的聯合聲明,“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似不難解讀。因為,“霸權主義”絕非抽象名詞,而是有具體指向。1972年2月28日《中美上海公報》中也曾出現這一名詞:“任何一方都不應在亞太地區謀求霸權,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若說當年“反霸”是中美聯合對抗蘇聯的宣言,那麼此番中俄聯合聲明“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具有何種內涵,豈不洞若觀火?
追溯歷史,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建立,本來就以日美同盟的重新定位和強化為背景。2005年2月,在中國擬定《反分裂國家法》以應對台海危機後,美國國務卿、國防部長和日本外相、防衛廳長官舉行了“2+2會談”。 會談紀要以1996年《日美安全保障共同宣言》為基礎,強調建立“世界中的日美同盟”,在安保體制框架下進一步推進“日美一體化”。 或為了顯示“針鋒相對”,同年8月18日至25日,中國和俄羅斯首次舉行了代號為“和平使命2005”的聯合軍事演習。11月,日本著名軍事評論家鍛冶俊樹發表《警惕日益復甦的“中俄軍事同盟” 的威脅》。指出:“這場演習的戰略意圖,就是使美國顧忌中俄聯手。美國的顧忌將動搖以此為基礎的日美同盟的基礎。”
2010年9月27日,以中日因“撞船事件”關係急劇惡化為背景,胡錦濤和梅德韋傑夫簽署了《中俄兩國元首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5周年聯合聲明》,強調:“中俄堅決譴責篡改二戰歷史、美化納粹和軍國主義分子及其幫凶、抹黑解放者的圖謀。《聯合國憲章》和其他國際文件已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作出定論,不容篡改。”2012年12月6日,中俄舉行了第十七次總理磋商,以文本形式確認“共同維護二戰戰後秩序”。 由於中俄均和日本有領土糾紛,其含義自然不言而喻。
毋庸置疑,美國重返亞洲實施戰略再平衡,日美同盟的作用無可替代,而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建立,則無疑是最強有力的抗衡。以習近平訪俄為契機,亞太戰略格局是否因此而改變,值得拭目以待。(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馮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