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經濟低迷時期,中國卻幾乎毫發未損。 |
中評社香港4月1日電/美國《大西洋月刊》最新一期載文《為什麼“中國模式”不會消失》,摘要如下:
儘管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曾經被認為是一種尷尬的、不可持續的混合物,但最近幾年卻表現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適應能力。2008年和200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重創了幾乎每一個主要民主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而在經濟低迷時期,中國卻幾乎毫發未損。中國經濟在2009年增長了近9%,而日本經濟則萎縮超過5%,美國經濟收縮了2.6%。在經濟衰退過後,危機使許多西方國家領導人採取試探性的態度,不僅質疑自己的經濟制度,而且懷疑,自己的政治制度實際上包含嚴重的、可能無法修復的缺陷。美國前副財長羅傑.奧爾特曼說,這場經濟危機使得“美國模式……陷於困境”。
提供全新發展樣板
與中國領導層看來是合理化的、迅速的決策相比,這些缺陷尤為明顯,因為中國領導層不必應對種種“障礙”。經濟學家約翰.威廉森原創了“華盛頓共識”一詞。就連他也在2012年的一篇文章中承認,“北京共識”看來正在損害“華盛頓共識”並迅速流行起來。
就在西方國家領導人、決策者和記者質疑自己的制度是否已經失敗的時候,中國領導人卻開始更明確地推廣自己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畢竟危機過後,許多西方國家,包括法國和美國的政府對本國的金融部門和許多主要公司也實施了救助。這些救市措施使西方國家領導人更難批評北京的經濟干預。
在以前的回潮中,民主資本主義也曾在全球範圍停滯不前並發生逆轉,但卻根本沒有像今天這樣,中國成為成功的替代性發展樣板。蘇聯聲稱自己是一個替代性樣板,但它從未取得任何接近於今天中國這樣的持續經濟增長,建成如此成功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公司。
中國——以及在較小程度上獲得成功的另一些威權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取代主要民主資本主義國家的一項可行的選擇。在許多方面,它們的制度構成了自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初共產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崛起以來,對民主資本主義的最為嚴峻的挑戰。全球經濟危機過後,由於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民眾對民主資本主義制度不滿,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的領導人正在更為仔細地學習中國的發展模式——這一模式最終會促成他們國家民主制度的瓦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