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國務卿克裡。 |
中評社香港4月27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4月27日載文《中美能在朝鮮問題上緊密合作嗎?》,摘要如下:
近段時間以來,中美兩國正在就朝核問題進行密切的溝通和對話。繼國務卿克里4月12日訪問北京之後,4月22日中國朝核問題特別代表武大偉訪問華盛頓;同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普西則在北京訪問,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新任總長房峰輝進行會談;4月24日,韓國外長尹炳世訪問北京,和中國外長王毅進行會晤。美國副國務卿威廉.伯恩斯即將訪問中國。
在半島局勢依然危機深重的背景下,中美究竟能夠就朝鮮政策溝通與協調到什麼程度,代表了未來朝核僵局是否能夠取得實質性突破的基本希望。中美能否重建2010年因為“天安艦事件”和“延坪島炮擊”,在半島事務上被拆散了的政治和外交合作,目前只能說希望不小、但難度挺大。
金正恩把中美重新“逼到”了一起
金正恩政權自2012年12月13日發射衛星以來一系列瘋狂的核戰爭威脅舉動,打破了朝鮮半島近十年來脆弱的外交平衡,也使得中國的朝鮮政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一個恫嚇國際社會、動不動要對華盛頓和首爾進行核打擊、要用核武雷電劈死日本的朝鮮,已是中國外交無法承受之重。如果簡單地認為朝鮮所針對的是美國等國,不是針對中國,那就大錯特錯。在朝鮮半島任何因為核爭議而導致的衝突中,中國不僅無法幸免、更無法獨善其身。
朝核問題危機升級的根源是朝鮮“擁核自重”的企圖。3月31日朝鮮勞動黨中央全會通過的“一手發展核武、一手發展經濟”的雙軌戰略,表明平壤新政府已經不接受棄核的國際要求。平壤的戰爭威脅不管其國內考慮如何,擺明了是想通過製造和擴散不惜動用核武器進行戰爭行動的恐懼效應,來迫使國際社會接受其擁核的事實。
聯合國1970年通過《核不擴散條約》,建立和發展國際核不擴散機制,其目的不僅是為了嚴厲管控擁有核武器國家的數量,穩定美蘇冷戰,降低因為核武器擁有國的擴大而提高核戰爭發生的概率;最重要的是,核武器一旦被一個“流氓國家”所掌握,就會成為對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進行“核訛詐”的手段,國際安全就會面臨重大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