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
中評社香港6月26日電/近日中國資金市場的“錢荒”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大家對引起“錢荒”的表面和根本原因似乎已形成共識,對中國央行保持貨幣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強化流動性管理,進一步促進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支持經濟轉型升級等政策措施都是理解和擁護的。但同時也有人擔心:“錢荒”蔓延或發展下去,會不會危及銀行儲戶存款、引發銀行倒閉潮,更有人預言“錢荒”會引發更大範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筆者認為,上述擔心和憂慮完全沒有必要。
首先,目前的“錢荒”是暫時性問題,正在逐步緩解。由於臨近6月末,銀行需要進行存款準備金率的繳存、財政存款的上繳、企業分紅以及銀行年中考核等多種因素叠加,使得資金緊張程度加劇。此外監管部門強化理財產品監管以及加大對跨境套利交易的監管,也導致各銀行需要增加資金以滿足合規要求。可以預見,過了6月30日這個時間節點,銀行“錢荒”是會緩解甚至會消除的。最近幾天,上海銀行間同業隔夜拆放利率已從20日的13.44%逐日下降,24、25日分別為6.4890、5.7360,下降趨勢明顯。由此可見“錢荒”正在緩解。
其次,目前的“錢荒”只是結構性問題,可以通過銀行體系內部的結構調整迅速解決。中國經濟“不差錢”,無論是銀行體系內資金還是社會資金的總量都是充裕的,5月末人民幣存款餘額已經逼近百萬億元大關,人民幣貸款餘額為67.22萬億元,同比增長14.5%;而1至4月份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增量高達15097.41億元,月均增量約3774億元,而去年全年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新增總額也不過4946.47億元。這意味著,整個銀行體系的存量流動性依然處於高位,所謂的資金緊張是結構性的。
通俗些說,結構性的“錢荒”就是錢放錯了地方。今年6月份以來,全國銀行信貸增加近1萬億,其中70%以上的新增信貸是票據融資,而一般性貸款增加很少。這項數據足以說明很多錢並沒投到實體經濟中。對比之下,反而是銀行的同業業務增長迅速,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例超過15%。信貸急劇增長,票據融資隨著增加,一般性貸款增長很少,同業業務迅速增長,這些數據背後就是典型的資金錯配,是銀行資金在玩“錢生錢”遊戲時的錯配導致了結構性“錢荒”。
把放錯了地方的錢放到對的地方以解決結構性“錢荒”問題,這並不很困難,只不過是增加些調整銀行資金錯配的成本而已,不會危及銀行儲戶的存款安全,更不會引發銀行的倒閉潮。
第三,目前的“錢荒”是局部性的問題,是央行主動性的市場化調控所致,尚在可控可調的範圍之內,不會產生大範圍的金融危機或經濟危機。從短期來看,錢確實缺,但也只是銀行缺,別的領域並不缺,銀行缺的部分也不多。在本輪“錢荒”中,央行沒出手救市,看似是一種消極行為,背後其實有著更為主動的戰略性選擇。
當前,中國經濟與金融運行總體平穩,但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全球經濟有所好轉,但形勢依然錯綜複雜。隨著美國經濟的穩步回升,美國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時間越來越近,全球經濟去杠杆化的進程開始加速,此時中國央行頂住壓力“不放水”,意在整頓社會融資規模過快擴張與銀行同業業務期限錯配風險,倒逼銀行加快其去杠杆和去“影子銀行”的進程,加快解決銀行體系內資金空轉套利問題,引導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這是政策性的主動調控,而不是等到泡沫破裂後的被動調整,將有利於維護金融穩定,也有利於促進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對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總之,目前的“錢荒”只是我國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中的一個小陣痛,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局,更不會產生更大規模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作者為《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