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個人投資者又該如何應對?貌似與己不相幹的“錢荒”,卻實實在在地影響到了老百姓的錢包,特別是老百姓投向銀行存款之外的投資。筆者認為,在中國的宏觀經濟和金融環境並非朝夕可改的情況下,個人投資者如何快速、準確地識別各種魚目混雜的投資機會,進而找到量身定制的“最佳投資組合”,不失為規避未成熟型市場高“波動性”的良策。
在通常信息極為“不對稱”的背景下,如何識別眼花繚亂的投資機會,成為個人投資者的首要任務。各類金融中介的出現和存在的最初意義,在於消除個人投資者的缺陷,如人數的眾多性、地理分布的分散性、投資方向的盲目性、對“短平快”的高回報項目的偏好以及對長期型低回報項目的摒棄等。然而,中國的金融中介的發展卻不盡人意,經濟結構的扭曲性也反應在金融中介結構的扭曲性上,國有銀行依然壟斷,大型和特大型央企也照舊搖身一變為金融中介等。
因此,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個人投資者,也應該在自己能力所及範圍內,承擔這原本是金融中介機構應承擔的投資機會識別工作,儘管這是極為無奈之舉。這也正是此輪“錢荒”的一個教訓。信息的嚴重“不對稱性”是造成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虧本,乃至血本無歸的原因;而中國金融中介的特殊性和複雜性,更是添加了中國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抉擇難度。24日大盤出現崩盤式暴跌,民生、興業、平安三只銀行股出現跌停,這在A股市場上十分罕見;市場逼近“解放前”(1949點),近200只個股跌停,近2300只個股下跌,其中跌幅超5%的有1700多只。這足見中國此輪“流動性危機”的嚴重程度,以及個人投資者對投資項目識別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同時,此輪“流動性危機”,也是在中國的“民間金融”與“官方金融”、民間信貸與官方信貸的首次大規模“角力”。中國的民間信貸近年來可謂勢頭很猛,野村證券(Nomura)數據也顯示,2008年中國的國內總信貸是國民生產總值的1.45倍,而到了2012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2.07倍;其中,大部分增長來自中國的“影子銀行”,比如信托公司、租賃公司、當鋪以及其它各種借貸機構。
諸多學者都對中國的“影子經濟”頗具擔心,這種增長與發生在亞洲和歐美的信貸泡沫類似,最終會破滅,這賬總有一天會清算。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任何一個發達國家也都是這麼走過來的,“影子經濟”也都曾扮演過重要的角色;而在今天的新興國家如“金磚國家”中,更是如此。西歐的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俄羅斯的“影子經濟”在其經濟總體量中,占有六成之重。至於中國,儘管還沒有可以讓人確信的比例數據,筆者以為應該略低於俄羅斯,但也會是一個相當顯著的數值。
面對方興未艾的“影子經濟”,個人投資者會有更大的優勢和機會,這也給尋求“最佳投資組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好的環境。現在不少個人投資者已經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進行著“投資組合”,包括股市、樓市、理財、基金、黃金、期貨等,但由於相應專業知識和計量工具的缺失,經常只跟著感覺走。如果能夠借鑒,從而找到個人量身定制的“最佳投資組合”,在風險控制方面,充分意識到各組件之間風險的此消彼長性,或許效果會更佳。
總之,此輪“錢荒”已是一個信號,中國鬧“錢荒”了,或發生“流動性危機”了。其實,無論是盤活存量,還是新印鈔票,無論是“影子經濟”,還是“官方金融”,都不可怕,只要它是可控的。央行最後還是出手了,因而危機暫時能過去,但如果過了“初一”就覺得萬事大吉,不及時深化金融改革,那麼,還有不遠的“十五”在等著,以後定期複發在所難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