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對經濟放緩,中國總理李克強即將出招? |
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法國《歐洲時報》7月19日載文《勿簡單解讀“李克強經濟學”》,摘要如下:
“李克強經濟學” (Likonomics),這個由巴克萊資本公司創造的新名詞,正在成為解讀中國新一輪經濟政策的熱門詞匯,其核心內容被歸納為:政府不推出刺激經濟的措施、在結構性改革中實行去杠杆化、以短痛換取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不少分析一度認為,這個新詞匯只是外界對李克強“百日新政”的獻禮,但當看到中國商業銀行傳出“錢荒”時政府並沒有像往常一樣立即實施援助,看到中國二季度經濟增速繼續放緩時執政高層重申會繼續推進改革……原來,這個新名詞所包含的要義,已經實實在在地存在於當前中國經濟決策之中。
擔憂,同樣在這個時候變得激烈起來:也許做出“中國經濟發展不能再憑大規模刺激政策進行拉動”的理論判斷不難,但當中國經濟發展長時間疲軟時,輿論又懷疑中國政府是否還能堅持得住;中國的確在謀求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期望消費拉動經濟,但經濟降溫最終將迫使中國企業解雇員工,失業增加將打擊消費支出;中國經濟模式的轉型還處在起步階段,過往發展模式的慣性以及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團,並不那麼容易被打破……
於是,在重申改革決心的同時給予市場信心,成為中國經濟決策者目前需要做好的最大平衡。實際上,任何經濟改革都應有邊界效應,儘管中國經濟要以短痛換取長利已成當前最大共識,但對中國經濟風險也應保有清醒認識。
從中國經濟決策者最近的表態不難看出,他們對此有著準確把握:作為“李克強經濟學”的主角,7月9日,中國總理在廣西主持召開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時表示,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一周之後,他在邀請經濟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共同把脈中國經濟時再次強調同樣的意思——不能因經濟指標一時的變化,而改變政策取向,影響得來不易的結構調整機遇和成效,但也不能對經濟運行可能滑出合理區間、出現大起伏缺乏警惕和應對準備;宏觀調控的主要目的是要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使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其“下限”就是穩增長、保就業,“上限”就是防範通貨膨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