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來講,一個發展中國家如果懂得利用後發優勢來實現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它的經濟增長的速度可以高於發達國家,但能高多少呢?這是一個經驗的問題。根據諾獎獲得者麥克•斯賓塞所領導的增長委員會的研究,從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13個經濟體充分利用了這個優勢,取得了年均7%或更高,持續 25年或更長時間的快速增長。發達國家人均GDP年均增長2%,加上人口增長,平均每年的GDP增長也就是2.5-3%;這13個經濟體的增長速度比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高2倍還多。
中國是從1979年的改革以後成為這13個經濟體當中的一個。既然過去33年的高速經濟增長靠的是後發優勢,要想知道中國高速增長的可能性,最重要就是要判斷後發優勢到底還有多大。
怎麼判斷後發優勢的大小?人均GDP水平反映的是一個國家的平均勞動力水平,實際上也是反映一個國家總體的技術和產業水平。中國的人均GDP跟發達國家人均GDP的差距實際上就反映中國平均的技術和產業水平跟發達國家平均的技術和產業水平的差距。根據麥迪遜的最新數據,按照1990年的不變價國際元計算,2008年中國的人均GDP達到6725元,為美國當年的21%,相當於日本在1951年,新加坡在1967年,台灣在1975年,韓國在1977年和美國人均GDP的差距水平。在這一差距水平上,日本維持了20年年均9.2%,新加坡20年年均8.6%,台灣20年年均8.3%,韓國20年年均7.6%的增長。這四個經濟體也是上述利用後發優勢取得年均7%或更高維持25年或更長時間的13個經濟體中的幾個。如果和美國的這個差距所蘊含的後發優勢能夠讓日本等幾個東亞經濟體實現年均7.6%到9.2%的GDP增長率,那麼,從後發優勢的潛力來看,中國從2008年開始應該還有20年平均每年8%的增長潛力。如果中國能夠繼續深化改革,消除各種結構性的缺陷, 並按比較優勢來發展經濟以充分利用後發優勢,中國有可能將8%的增長潛力變為現實的增長率。(作者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