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入口 |
中評社香港10月2日電/法國《歐洲時報》10月1日載文《自貿區: 有絢爛也有難度》,摘要如下:
備受矚目的“上海自貿區”,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64個國慶日前正式掛牌了。這塊全稱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地界,面積28.78平方公里,卻被廣泛視作中國經濟改革的新支點,乃至被拿來與多年前的深圳特區相提並論。
“特區”這一模式,一直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嘗試,也形成了重要經驗。上海自貿區作為中國特區實驗的又一案例,身處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期,又是新一屆政府施政中的重要布局,承載的使命自然受人關注。
上海自貿區之於中國經濟的“正能量”自不多言,需要強調的反倒是,在當前中國經濟社會,任何一項舉措的嘗試都帶有明顯的利弊得失。與過往不同,上海自貿區能否成為經典,恐怕要看這塊“試驗田”能否探索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有序過程,這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自貿區建設過程中制度創新的力度,而並非是一場政策優惠堆砌下的資本盛宴或者蜂擁而上的概念化操作。
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方案,上海自貿區將著重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擴大投資領域開放、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完善法制領域制度保障等五個方面的改革,並將放開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社會服務等六個領域,涉及十八項行業開放和大量具體措施。
由此不難看出,上海自貿區的改革訴求較以往更為深入,其內涵已經與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創立的“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模式有著天壤之別,也與之後如雨後春笋般在中國各地建設起來的“經濟開發區”模式有著深刻不同。概括而言,過去更多倚仗優惠政策吸引投資甚至爭搶投資的操作模式不應再適用於自貿區建設。在這裡不希望看到的是,在未來的日子,屢屢出現基於“投資拉動經濟”考慮而爭搶自貿區設立權的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