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8日電/美國《僑報》11月16日載文《中國改革謹防“圖一時之快”》,摘要如下:
連日來,“中國改革”成為海內外媒體報道的熱詞。15日,中共全文公布了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新時期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讓35年前啟動改革的中國再上征程。
在中共歷史上,“三中全會”幾乎成了“改革”的代名詞,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每次會議都與改革緊密相關,不斷描繪出這個國家未來發展的圖景。但與以往主題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不同,此次通過的這份2萬字的《決定》,涵蓋15個領域、60個具體任務,囊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以及國防和軍隊改革、中共黨的建設制度改革。上至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以及包含金融、財稅、國企、城鄉土地制度等多方面改革的經濟領域改革,下至普通百姓關注的二胎生育問題、高考改革、醫療養老,乃至外媒注意的廢除勞教制度,其內容之豐富、牽涉面之廣、力度之大,確與中共高層此前強調的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契合。中共的決策者已經意識到,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會牽動其他領域,同時也需要其他領域改革密切配合,因而只有堅持全面改革,才能繼續深化改革。
關於改革,早在中共十八大召開之前,中國官民上下就已凝聚了空前共識——必須要改革,但如何改卻是個問題。
當下中國,社會與經濟多元化,各種利益階層複雜交織,各種關係盤根錯節,不同群體訴求各異,改革難免遭遇困難與阻力。過去30多年中,中國也曾在不同領域、不同層面進行改革,但正如習近平所言:“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問題倒逼改革。
從業已公布《決定》看,確實觸碰了一些“難啃的硬骨頭”,諸如強調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廢止勞動教養制度、確保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健全錯案防止、糾正和責任追究機制等都切中時弊。但要想對利益格局進行深刻調整,統籌各方利益訴求,達到社會滿意度的最大化,在凝成共識後,還需社會各界形成合力,衝破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