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街頭竪立的“中國夢”公益廣告 |
中評社香港1月2日電/日本《外交學者》雜誌2013年12月31日載文《讓中國夢成真》,摘要如下: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60條決定滿足了人們對經濟政策的期待,也提到計劃生育和勞教政策的變化,不過它沒有應對中國最嚴峻的挑戰之一:在世界1/5的民眾中推動對社會和環境友好的行為。
飛速增長和城鎮化帶來史無前例的繁榮,但很多人覺得伴隨這場演變的價值觀和行為值得檢視。對中國領導人提出的“中國夢”來說,只有大規模、連貫和持續的公共宣傳才能推動這一理念。這一宣傳活動必須吸取教訓:措辭華麗但空洞的宣傳已不能引起民眾共鳴。
此前政府主導的宣傳的問題在於,所講是抽象思想,又沒有以吸引人的方式傳播。經濟持續市場化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使中國民眾對自己的個人偏好和消費更加自覺。全球化和互聯網的蔓延影響了品味多樣而敏銳的城市中產階級。
不過,社會運動和公共宣傳不應因此被徹底取消。如果訊息能得到正確的包裝和傳遞,政府仍有機會讓自己的聲音被聽到。為此,中國可以從自身成功的和其他NGO的公關活動中汲取經驗。
當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時,中國獲得向世界展示自身進步的機會。奧運會關乎國家尊嚴,民眾也感到自豪,這意味著人人都應拿出最佳表現。在首都,市政府特設一個叫“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的機構,在全市聲勢浩大地開展活動,目標是抑制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罵人現象及倡導有序排隊。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上海市民行為也發生類似變化。除解決與北京一樣的問題,上海還試圖抑制穿睡衣上街的南方傳統。
這兩場運動基本上成功了,它們是各方協同努力,各種媒介形式共同宣傳,志願者隊伍上街協助落實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