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3日電/瑞士《新蘇黎世報》1月26日載文《貨幣儲備增長過於強勁》,摘要如下:
工業國家股市出現了幾個好年頭以後,投資者非常樂觀,以至於沒有察覺到框架條件和關鍵信號的變化,更不用說去承認這些變化了。不過,跡象已經明顯,儘管只是剛露出苗頭,但清晰可見。
首先,美聯儲經過幾年的“貨幣狂歡”後已決定對貨幣政策緩踩油門,減少債券購買量並間接地減少全球經濟循環中的流動性。美聯儲認為,美國經濟現在已經足夠堅實,即使減少流動性仍能強勁增長。情況是否如此,還需拭目以待。可以肯定的是,貨幣刺激措施的邊際效果早已很低,甚至已經起反作用。畢竟這些措施已經導致資產價格膨脹。
第二,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正逐步降低。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的高增長率引人注目,並導致世界貿易繁榮起來。在最近一場危機的高潮階段,該國甚至被看作全球經濟的增長引擎。即便在危機之後,該國也以更快的速度從經濟挫折中恢復過來。但現在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國的經濟結構很不平衡,一些原本就不透明的企業幾乎沒有盈利能力,金融穩定性也令人懷疑。
一方面,中國經濟片面依賴出口已導致中國外貿出現了巨大順差,再加上投機資本的流入,致使人民幣面臨升值壓力並迫使央行採取干預行動。迄今為止,央行購買外國貨幣已經導致中國國內市場的貨幣框架條件非常寬鬆,出現了貸款繁榮。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價格大幅上漲,與可支配收入脫鈎。不透明行為泛濫的金融行業輕率地發放廉價貸款,並向儲戶提供保值能力可疑的投資產品。
與此同時,中國的外匯干預措施導致該國外匯儲備日益膨脹。截至2013年12月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增至3.82萬億美元。雖然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等官方代表一再強調,外匯儲備早已超出合理水平,未來應該限制其增長。但前華爾街證券交易員、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邁克爾·佩蒂斯說,這樣的觀點幾年前就有了,可實際上幾乎什麼都沒改變。他說,畢竟一個國家不能簡單地決定不再積累外匯儲備,根據定義外匯儲備來自出口盈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