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達沃斯經濟論壇為中日關系火上澆油 |
中評社香港2月4日電/美國彭博社1月31日報道《中國和日本必須找到中間立場》,摘要如下:
在達沃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希望宣揚他的經濟改革計劃。但是,人們卻盯上了他的另一番言論:把中國和日本如今的緊張關係比作一戰前夕英國和德國的關係。
安倍並非在鼓吹亞洲兩個最大的經濟體之間可能的戰爭。然而,他的講話卻暴露了東北亞地區存在的一個問題——缺少1945年之後西歐曾經創建的解決爭端的多邊機制。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二戰,而不是一戰。這種機制,包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歐共體(後來的歐盟),讓歐洲保持了數十年的和平。亞洲卻沒有這樣的機制,這種局面使得衝突成為可能,儘管各方本意並非如此。
為了知道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局面,需要回顧一下二戰在中國是如何以一種混亂的方式結束的。1945年,同盟國策劃的戰後和解方案把蔣介石的國民黨統治下的中國作為亞洲的一個支柱。然而,日本投降之後,中國陷入了內戰。國民黨政權的衰竭和腐敗讓它輸給了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與此同時,日本則成了美國在冷戰中的盟友。
美國陷入了一場“誰輸掉了中國”的無益爭論之中,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成為亞洲的一個政治掮客的機會喪失了。日本也沒有合作夥伴一起創建一種新的地區安全架構。
作為一種非同尋常的轉變,蔣介石在中國的形象近年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復,特別是對他在抗日戰爭中的所作所為的關注。蔣介石1943年參加了開羅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富蘭克林·羅斯福和溫斯頓·丘吉爾暗示,戰後中國應當收回所有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的領土。這個話題對於目前有關釣魚島的爭端有很大意義。
中國那時候應該有機會收回其被占領土並利用它作為二戰中“被忘記的盟友”的有利條件與其鄰國之間架起橋梁。然而,它卻沒能夠以一種令其鄰國覺得有說服力而且始終如一的方式做到這一點。日本也錯失了為地區關係建立一個更加穩定的平台的機會。安倍一直利用其經濟改革計劃的初步成功來為如下觀點拓展政治空間,那就是日本在1945年前在亞洲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