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紀念甲午歷史,應該長期化、固定化,成為全民族共同的持續行為。
1894年距今已過去120周年,日本軍國主義死灰複燃,固然是中國紀念甲午歷史的時代背景,但隨著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今年年初設立“雙日”,對甲午歷史的緬懷,不應僅僅是一時之舉,而需要被固定下來。
縱觀中日近代關係史,1931、1937、1945俱為不應遺忘的年份。“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侵華的序幕,6年後的“七七事變”標誌著日本全面侵華的開始,1945年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並於同年9月2日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但如前所述,中日格局的扭轉始自甲午戰爭,也正是伴隨這一變化,日本的對華心態發生了轉變。由是,紀念甲午歷史並使這一行為長期化、固定化,有利於追本溯源,以此為開端觀照1894年以來半個世紀的歷史,更能夠形成清晰、明確的認識。
再次,紀念甲午歷史,目的在於以史為鑒,放眼未來。
於1937年春投入拍攝的電影《關山萬里》,插曲《長城謠》唱到:“沒齒難忘仇和恨。”的確,一個民族牢記曾經遭受的深重苦難,能夠從中獲得奮發的動力,但是,心態完全為仇恨所占據,難免導致短視,並且加重前行的負擔。
客觀而言,要求中國人不受情感因素左右,冷靜地看待日本,存在相當的難度。但是,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具備成熟的國民心態,本是題中應有之意;其突出表現,莫過於態度上的坦誠和坦然。如此而言,中國紀念甲午歷史,應避免由此陷入仇恨日本、對其全盤否定的弊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