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土地治污需打破“國家秘密”迷思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4-21 06:29:15


  中評社香港4月21日電/美國《僑報》4月19日載文《土地治污需打破“國家秘密”迷思》,摘要如下: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近日開播,再度廣受追捧。然而,中華飲食文化的精妙卻掩蓋不了“舌尖上的安全”告急的尷尬。近日,一度被視為“國家秘密”的全國土壤普查結果首次公布:中國土壤污染總超標率已達16.1%,耕地污染尤其堪憂,超標率高達19.4%;重金屬鎘超標率為7.0%,在污染物超標中居首位。

  土壤污染信息事關中國的糧食安全與國家利益,從相關程序與法律上來看,此前一直秘而不宣也算有據可依。然而土壤安全事關民眾的健康,加之近年鎘大米、毒蔬菜、地下水遭污染事件層出不窮,官方再以“國家秘密”為擋箭牌,有損公眾的知情權與監督權,實在說不過去。此次中國官方曬出部分“家底”,堪稱“破冰”之舉。然而不能回避的是,此次公布的信息依然不夠詳細,浮光掠影給出了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污染較突出的總體信息,卻並未公布各省市的情況,也未提供更詳實的土壤污染物數據。

  中國土壤污染信息公開的步調不妨向大氣污染取經。以官方曾同樣諱莫如深的PM2.5為例,這個“內部數據”也曾不對社會公開,但深受霧霾之苦的民眾呼聲日益強烈,加之社會各界的推動,官方最終明確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與日常信息發布體系。自此,各地空氣治理的效率有了直觀對比數據。可見,信息的充分公開即便可能引起暫時恐慌,但長遠來看卻是一種良性的倒逼機制。

  另一方面,也可借鑒別人的經驗。在美國,土壤污染情況會向社會公示。政府通過《超級基金法》和《國家優先控制名錄》對污染地塊進行劃分,根據污染和危害性確定優先解決順序,相關地塊的風險評價結果、修復目標、修復進度和環境監控信息等均記錄在案,並向公眾開放查詢。中國也應盡快根據對環境和公眾的危害程度,公布污染場地控制清單,並將對污染場地的跟蹤信息及時發布,借助政府監管和民間監督的合力,共同應對土壤污染的威脅。

  與“顯性”的大氣污染相比,土地污染還算是“隱性殺手”,容易被忽視。然而土地是人類的衣食父母,衣食父母不保,後果不堪設想。中國治理土地污染,必須動真格。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