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據東網報道,美國“美中關係委員會”本月21日在紐約證交所紀念中美建交35周年,包括洛德在內的五位中國前駐華大使受邀參與座談中美關係。
大公網刊發評論文章表示,在座談中,前大使洛德表示,俄中交好確有一國擠掉另一國的傾向,但俄中隻是戰術性地令美國感到緊張。他還指出,中俄貿易額與中美、中歐、中日貿易額相去甚遠,中國和俄羅斯都承擔不起與美日為敵的代價。以下是文章摘編。
從某種程度上說,洛德的警告是中肯的,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強有力的國家,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國家。美國的軍事能力令中俄難以望其項背,在經貿和文化領域,中俄也難以動搖美國的主導地位。在更複雜的國際政治領域,美國的全球盟友體係仍然相當牢固,美歐和美日關係不僅分別有北約和日美安保同盟體係做保證,其在經貿、人文和民間交往層面都有著相當厚實的基礎。
相對而言,中俄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建立不久,在從經濟、政治、軍事到民間的日常交往上都缺乏實質性內容。中俄兩國在經濟和軍事方面的戰略互補性雖然很強,但是被兩國戰略協作遮掩下的戰略不信任卻制約了在這兩個領域的協同發力。從目前的東西方力量對比看,中俄確實處於戰略劣勢,即便是中俄協作也承受不了與美日為敵的代價。
但是,這裡的問題是,中俄兩國有與美國為敵的內在動機嗎?美國能承受得了與中俄同時為敵的代價嗎?
對於第一個問題,如果單從表面上看,隨著中俄兩國實力的提升和戰略協作夥伴的建立,兩國逐漸擡頭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情緒確實有推動中俄和美國走向結構性對立的趨勢,在兩國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也從來不缺乏推動中俄與美國走向對立的傳統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