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聯合記者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當日,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閉幕。 |
中評社香港8月24日電/從1974年年底接替周恩來主持美中關系正常化談判,到1978年美中美建交及1年後的訪美,再到兩國經歷十年蜜月期後因一場政治風波而關系惡化,直至1993年後關系重新正常並逐步為雙邊關系添置了經貿合作這一“壓艙石”,鄧小平當仁不讓地扮演著新時期美中關系最重要的決策者角色。一個是有著大國命運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冷戰後幾無敵手的頭號強國,美中兩國克服種種困難在40多年間將雙邊關系維持在了穩定狀態上,鄧小平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展現出的戰略智慧直至今日仍是中國外交的重要財富。
美國《僑報》8月21日載文《鄧小平的對美方略並未過時》,文章說,美中關系正常化及建交的歷史進程固然發生於美蘇冷戰的歷史背景下,美中兩國固然有著完全不同的政治制 度、社會結構、文化傳統,但為兩國關系發展施加了最大影響的卻是兩國面臨的地緣政治環境。在建交時期及其後多年內,中國國力相較於美國都幾乎絕對處於下風,此時中 國外交要解決的問題是保持獨立自主的對外關系,與贏得發展所需的和平戰略環境,並從西方先進國家引入發展助力之間的矛盾。
鄧小平用對時代主題的精准把握,用在關鍵時刻的克制冷靜,用對中國核心利益的靈活堅持成功地解決了上述矛盾,為中國贏得了極為寶貴的“戰略機遇期”。
新中國成立後確立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被鄧小平堅持下來,他強調:“中國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不打蘇聯牌,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這 恰與其改革開放政策及後來提出的“和平離不開發展,發展需要和平”、“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等宏論一脈相承。這是後文革時代的宣言:中國將和平對待 世界,中國將一心一意謀求發展,中國不想再“折騰”。
這成為今後幾十年中國看世界的基本立場,它在很大程度上為美中關系的穩定打下了基礎。
如果說美中兩國的走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蘇聯霸權橫行歐亞這一外部因素的促發,那麼其後來的穩定卻在很大程度上被鄧小平這一戰略智慧所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