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會議藍天”見證中國環保困局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05 09:54:36


 
  從另一個側面來看,會議藍天也說明中國人具備“管理空氣”的能力,只是手段方式是否有底綫值得商榷。“臨時管控空氣”為什麼不能變成一個長期的行為?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說:“既然可以為了保障一場運動會而減排,那麼為了居民的健康也應該同樣做到,最需要的還是政府的政治決心。”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也認為:“臨時管控空氣”的成功恰恰證明了,空氣治理並非沒有出路,而是需要制定更長遠的目標,採用更加科學的技術方法,花費更長的時間,需要找到和經濟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相匹配的方法。”

  當然也有人認為,在重大活動、顧及國際影響的情況下,“臨時管控空氣”採用一些非常規手段的辦法難以為繼,我們支付不起。“我們支付不起”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南京青奧會“禁排”期間,離南京160公裡的安徽省合肥市某水泥廠的相關人員就抱怨,廠裡的四條生產綫停工50%,但是限產期間的損失沒有人說誰來賠?

  誰來賠?是一個責任方的問題;賠得起,賠不起?是一個經濟問題。當下中國,如果單純用錢能解決的問題,政府一般都會用錢解決,事實上,霧霾治理與污染企業停產的問題上涉及到的不僅是“污染企業關門”,還涉及到更重要的民生和穩定“大局”。因為環境問題關閉工廠時,除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的矛盾之外,還有因工廠關閉產生的失業工人的吃飯問題和可能的“群體性事件”問題,這也恰好是地方政府最擔心的問題。

  那麼能不能在地方政府在關停工廠時沒有這樣的後顧之憂?

  其實,還是錢的問題,更進一步說,是政府是否願意“掏錢”為過去的野蠻發展的經濟模式“買單”?國外成型的經驗是政府制定企業退出援助政策,對高污染、高耗能的企業實施援助計劃,同時同步提高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