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4日電/反腐高壓成常態,“不敢腐”漸成氣候。然而,另一個極端也出現了:為了避免“負責任”、“受牽連”,一些官員對企業家避而不見,或者“軟拒絕”, “不吃、不拿、也不幹”,不跟企業接觸,能躲就躲,能避就避,不接電話、不批文件,政商關係從過去的“勾肩搭背”變成“背對著背”。
廉潔、高效是理想的施政狀態,是行政治理改革的終極目標。反腐的初衷,無疑是構建起健康的官場生態,反腐雖在一定程度產生了讓官員“不敢腐”的效果,但導致懶政和行政效率低下,這顯然不是理想的結果。反腐導致官員不作為,這種擔心早就有,甚至成為某些人敵視反腐的借口。
因為反腐而不作為的官員,大概出於兩種心態:一是怕受牽連,擔心在與企業等主體打交道時,遇上“不乾淨”的對象,或不知不覺陷入污泥而被染,或者對方出事時“拔出蘿蔔帶出泥”,因而以躲和避來保全自己;二是對反腐持不滿,但又不能明目張膽地反對,只能以不作為的形式消極對抗。
這可苦了企業。雖然近兩年以“簡政放權”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政府”建設有了很大進步,但畢竟與市場需求和社會期待仍有差距,甚至職能部門設置互為前置的審批事項讓企業難以適從,一項業務近8個月沒辦下來的事情還在出現。也就是說,企業仍要頻繁進出政府職能部門,蓋這樣或那樣的公章,得到這樣或那樣的許可,如果官員對企業避而不見,企業就只能幹著急了。
反腐是為了廉潔,更是為了高效,廉潔的政府一般不大可能低效。解決了廉潔問題,必然就能解決官員激勵和監督約束的問題,從而為高效行政打下基礎。一個能有效控制腐敗的政府,必然有健全的機制促使官員高效工作。事實證明,廉潔水平比較高的政府,其行政效率也往往比較高。
懶政的存在,尤其是因為反腐而故意不作為,恰恰是因為反腐沒有進行徹底。在崗不在狀態,在位不謀其事,“混”字當頭,碌碌無為,屍位素餐,不但白花納稅人的錢,而且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阻力。對付懶政,必須將反腐進行到底,把那些為官理念不正、一心為了撈個人好處、占著官位不辦事的官員,都清理出公職人員隊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