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4日電/竟不是一次性貶值。周三的新聞顯示,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周二下跌1.9%之後再度下跌1.6%,這或多或少支持中國央行(PBoC)的說法:這實際上是朝著讓市場決定匯率邁出的一步,而不是有管理的貶值。
若說是有管理的貶值,總是有些不合邏輯。如果中國經濟狀況真如表面上那麼糟糕,那麼匯率貶值不到2%根本不可能產生重要作用。幾乎所有新興市場國家的貨幣相對於美元都一直在貶值(既諷刺又合理的是,這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國的經濟陣痛),一次性貶值只能略微恢復中國的競爭力。
最有可能的解釋似乎是,這一次,中國的兩個政策目標——通過放鬆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以及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是一致的,中國央行認為值得冒險一試。
不過風險是很大的,這不僅導致資本快速外流,還加劇國際緊張——如此一來,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努力(不公平地)受到了破壞,而不是得到支持。
中國加入新興市場貨幣普遍的貶值行列,可能引發又一輪“匯率戰”——新聞記者樂於這麼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於將某國貨幣納入SDR的技術標準是一件事情,中國央行本周的決定將有助於人民幣滿足這些標準,這是中國央行的公告受到IMF謹慎歡迎的原因。
但在IMF最終政策決策中擁有很大發言權、並且自身也支持人民幣加入SDR的美國政府,將面臨來自參眾兩院議員的壓力——對於貨幣怎樣才算受到合理的管理、應被納入SDR,他們有著自己的看法。(對美擁有貿易順差、然後讓本國匯率貶值的國家的貨幣通常不在此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