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穎而出的是英國人,他們想不惜一切代價討好北京。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9月訪問中國為習近平訪英做准備時,既沒有談論人權問題,也沒有談論南海的緊張局勢或歐洲企業在中國受到的歧視。相反,他大談特談兩國“黃金關系”中的“黃金十年”。他承諾:“我們希望成為中國在西方的最好夥伴。”
中國試圖對歐洲國家產生影響,這從很多倡議中可以看出,例如中國和16個中東歐國家(其中11個是歐盟成員國)之間的“16+1”機制,該機制在兩年前建立時令布魯塞爾感到吃驚和不安。在成立由中國倡議的亞投行時,歐洲人之間的競爭令人印象深刻。霍塔裡說:“人們沒有多大興趣在歐盟層面協調對華政策。”
歐洲人的日益短視也有一些原因。世界金融危機和低迷的國內經濟把很多人的目光限制在政治行動能够帶來的純粹經濟利益上。此外還有歐洲政治的重新國家化趨勢。最後,布魯塞爾的歐盟委員會被希臘、烏克蘭和難民危機等問題搞得筋疲力盡,無暇顧及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