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當地工人在南非紐卡斯爾市一家由華商投資興建的服裝廠里加工服裝。 |
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中國與非洲打交道的方式,至少有兩點值得德國和歐洲借鑒。
德國之聲12月7日報道《在非洲,中國為別國樹立榜樣》,文章說,一、中國專心做生意——投資於商業上可行的經濟項目,而不是僅僅以援款形式提供“發展援助”了事。這令中國在非洲的活動及其所創造的就業和產業,能在金融上自給,從而促進(當地經濟)增長。二、中國不怕使用政府權力引導大規模投資流動。北京與非洲發展夥伴關系,一直在通盤考慮外交政策、發展援助和中資企業利益等各方面因素。
中國在非洲,務實壓倒意識形態。中國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可能違反了那些堅持狹隘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觀念者的信條。但過去30多年裡,中國依靠自身努力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不久以前,其發展水平還與非洲差別不很大。但這不等於非洲的未來能照搬中國的模式。非洲的民族多樣性是中國沒法比的,且傳統也不相同。但中國完全可利用自己的經驗與非洲合作,結出果實。
務實者都明白,在基礎設施差、法制不確定的地方,如非洲許多地區,在一個強大國家的長期支持下發展大型項目,是大有助益的。一個像中國這樣有分量的國家,承諾提供資金和參與發展重大項目時,對當地夥伴的影響力,短期內可彌補國家體制不足,長遠而言則有助於他們的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開始設立經濟特區,并在國內取得巨大成效,這是該國經濟改革的關鍵工具。如今中國開始在非洲推廣這種做法——目標是建立50個經濟特區,大多由中國民營企業管理。中企管理經濟特區所依據的合同長達幾十年,并得到與當地政府合作的中國機構支持。這令中資公司能在一種熟悉、穩定的制度和商業文化中經營,投資也會容易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