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昌廠房內工人寥寥,大批設備閑置。 |
中評社香港2月29日電/深圳明星代工企業福昌公司去年10月倒閉後,對產業鏈上數百家代工企業的影響仍在發酵,有業內人士直言“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事實上,中國手機代工廠的寒冬早已降臨。2014年,為諾基亞代工的蘇州閎輝公司停產,隨後作為蘋果手機代工廠的蘇州聯建公司倒閉,2015年,手機出貨量逾百萬台的東莞兆信公司破產……近年手機市場正熱,為何代工廠卻頻頻倒閉?
美國《僑報》2月26日載文《突圍,代工業2.0》,文章說,倒閉實質上是市場選擇的去產能過程,過去一提去產能,首先想到的是中國鋼鐵、煤炭等行業,如今與通訊科技聯系緊密的代工廠也在去產能,甚至連備受中國顧客青睞的奢侈品領域也是如此:長年為PRADA代工的東莞興昂鞋業近日倒閉;年產170萬個奢侈品包的東莞慧達手袋廠高管則透露,售價3000元(人民幣,下同)的COACH包,代工獲利經常只有5元。顯然,中國代工業的主要矛盾不在需求側,而在供給側。
代工業整體不景氣,意味著在全球產業鏈末端采取委托制造加工、依靠勞動密集化生產以量取勝的賺錢方式,已一去不複返。雖然這種模式創造了“亞洲四小龍”的輝煌,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但美國次貸危機惡化為全球金融危機并引發歐債危機,不僅讓全球經濟下滑,更改變了世界貿易格局,全球都開始產業升級。而中國的人口紅利卻在消退,勞動力成本優勢受到周邊地區的挑戰,代工業首當其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