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8年之前,廢除舉國體制的呼聲在中國學界就一度高漲。但在2004年的雅典和2008年的北京,中國奧運代表團成績一路高歌猛進。這在當時成了論證舉國體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重要論據,甚至有支持舉國體制的學者稱,很多歐洲國家都在效仿中國的體育模式。
當時主管體育的官員稱,“一個金牌可以帶動一片的群衆參與”。但過去十年的中國體育發展狀態證明這種說法蒼白無力,如舉重、摔跤、體操等項目,中國城市居民并無參與條件。即使北京奧運會中國拿了最多的金牌,但百姓平常鍛煉的還是原來的那些項目,并沒有官員說的“帶動了群衆的參與新項目”的任何跡象。
而現在,裡約奧運的成績更進一步證明,舉國體制不僅帶動不了全民體育,連帶動金牌上漲的這項最初的功能都已經不具備了。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正面臨全面轉型,急需制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全民收入的提高和中產階級數量的增多已經為體育經濟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從這個角度來看,廢除計劃經濟時代的舉國體制,推行體育產業市場化更是恰逢其時。
2014年,中國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意圖推動體育產業市場化改革,以目前的進度看起來仍然處於緩慢的漸進狀態。
當然,任何領域的改革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從現行的政府投入系統被打破,到俱樂部建立和完備,直至能够制造出市場化的體育人才,將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這也許意味著,在開始之後的幾年內,一些冷僻項目上,體育人才有可能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使得下一屆奧運整體成績繼續下滑。
但是從此次裡約奧運會的輿情來看,中國民衆的心態已經發生轉變,他們已經不再像十幾年前那樣追求和關注冠軍,轉而正在追捧僅獲得一銅的游泳運動員傅園慧這樣更有個性,更能享受比賽和體育參與精神的運動員。
這說明這項改革在中國已經具備了民衆基礎,現在唯一的問題是,中國的體育主管官員們准備好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