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民警在為群眾辦理戶籍手續 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9月23日電/9月19日,北京市正式公布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宣布將取消北京地區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并建立與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相適應的教育、衛生計生、就業、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統計制度。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9月20日載文《觀察:戶籍改革裡程碑 北京取消農業戶口》,文章說,北京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北京常住人口2069.3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85.6萬人,較2010年的275.5萬人增加了10萬人。
至此,包括北京在內,中國已經有30個省份出台了旨在消除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造成的差別歧視的戶籍制度改革方案。
人口專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在接受中國媒體采訪時表示,農業戶口最主要的“好處”包括宅基地和責任田,特別是在城市化過程中農民通過拆遷和土地征用可以獲得的利益。
但城鄉戶籍的區別給農民帶來的限制、歧視和不公平是顯而易見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造成了教育、醫療、社保、衛生等諸多方面的不平等,持農村戶口的人實際上淪為社會上的“二等公民”。
陸傑華說,以養老金為例,非農業戶口就要比農業戶口多很多,并且經過多年沿襲,城市養老金體系已經很成熟和完善,但農村養老金體系剛剛建立。還有醫療保險,農村與城市戶口的待遇差別很大,城市的醫療資源也明顯更豐富、質量更優。陸傑華表示,此外還有一些隱性福利,比如在教育方面,看似平等,但非農業戶口可以享受更優質的教育。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辜勝阻曾在人民網強國論壇上與網友交流時承認,城鄉戶籍之間存在超過60種社會福利差異。
中國根據地域和家庭成員關系將戶籍屬性劃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的做法始於1958年。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是中國計劃經濟的產物。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國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政策,對物資實行配給制。這就需要依賴戶籍管理制度進行配給管理。在全民配給制中,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業人口被排除出“商品糧”的配給。如果個人想從農村遷移到城鎮從事非農業工作,就必須向相關部門申請將農業戶口轉換成非農業戶口,即“農轉非”。“農轉非”是農民眼裡“鯉魚跳龍門”的人生際遇重大轉折,但政府對“農轉非”審批實行嚴格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