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未來的城市群規劃。(來源:方舟 攝影:中評社 杜博強) |
中評社香港11月24日電(記者 杜博強)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規模擴大的過程,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雖然英語的urbanization一詞有城市化、都市化等多個譯法,但中國70年代以來至今在官方話語系統中卻一直採用了“城鎮化”這個並不常用的說法,十三五規劃當中更是把“推進新型城鎮化”當做重點工作。
Urban一詞本義只包含概念較大的“都市”而並不包含概念較小的“鄉鎮”,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城市化也都是著眼大城市甚至是超大城市。為何中國更為強調“小城鎮”?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研究主任方舟日前在一個公開講座中解讀說,這既源於中國城鎮化發展的歷史和政策沿革,也是中國不同於西方國家城市化的發展模式決定的。
上世紀70年代,城市化的概念引入中國,到了80年代開始在政策中有所體現。方舟說,80年代時中國已經開始就城市化的模式問題在展開了討論。當時改革開放方興未艾,各個行業和地區都開始飛速發展,但是在北上海等大城市中,一些諸如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等“城市病”已經初現端倪。因此在1981至1990年的六五和七五計劃當中,中國的城市化目標就定為“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髮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到了八五計劃,更是在“控制”前又加上了“嚴格”二字,變成“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髮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
方舟表示,當時政策的設計者希望依靠數量眾多的小城鎮而非少數幾個大城市來吸納外來人口,城市化的主力軍是小城鎮。但是20多年的經驗證明,大部分人口還是希望到大城市而非小城鎮去。
他舉例說,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就業機會仍然好於小城鎮,提供的公共服務水平也和小城鎮有較大差別。雖然中央一直試圖控制大城市規模,但是大城市仍然在不斷擴大,小城鎮因為沒有達到規模經濟的體量,因此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並不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