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9日,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德•特朗普在紐約的集會現場發表講話。當日,特朗普擊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當選新一屆美國總統。 |
中評社香港12月11日電/與蔡英文通話,連發兩次推特指責中國,近一段時間連續搞事兒讓美中關系風波驟起的特朗普終於“靠譜”了一次,選擇愛荷華州州長特裡•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出任未來的駐華大使。目前布蘭斯塔德已經接受提名,只待獲得參議院確認,就將在北京代表美國政府。
美國《僑報》12月8日載文《特朗普應早日走出對華政策試探期》,文章說,雖然布蘭斯塔德沒有直接的外交經驗,但他具備兩個獨特優勢:首先,他與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都有較好的個人關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31年間他曾經三次與習近平握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隨後表示,布蘭斯塔德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其次,布朗斯塔德在擔任愛荷華州州長的20年間,在促進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這被分析人士認為有助於減輕人們對美中之間爆發貿易戰的擔憂。
選擇布蘭斯塔德這位與中國交往頻密的人士擔任駐華大使,與特朗普此前多次釋放鷹派言論相比,可以被視為一個從激進變為務實的信號。
美國大選結束後的第二天,《大西洋月刊》采訪了前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基辛格稱,“沒有人能够預見特朗普的對外事務,所有國家都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學習。事實上,更為准確的說,是瘋狂的學習”。基辛格認為,特朗普除了表示將親自搞定與中國和俄羅斯的兩筆交易(特朗普口中的交易是指外交關系)以外,幾乎沒有提及有關國際秩序、國家利益的任何界定。
事實的確如此,“不走尋常路”的特朗普已成為未來美中關系的“戰略變量”。那麼,該如何判斷特朗普在選擇駐華大使時表現出來的最新變化呢?最合理的解釋是:不管特朗普在語言上多麼出格,他最終肯定會回歸到美中兩國良好關系的大格局上來。政治家不能把個人喜好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即使以素人面目登上總統之位的特朗普也不例外。
此外,特朗普近來的一系列舉動也充分說明:對於中國,特朗普在等待,在試探,他對於自己在競選時提出的一些政策不具備可操作性也心知肚明,但是,必須有一個合適的契機讓特朗普的“中國交易”能够實現軟著陸。與蔡英文通話以及在推特上尖銳批評中國,在行動上卻更加務實的選擇了布蘭斯塔德出任中國大使,正是特朗普試探與觀望心態的流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