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多次講話中,都提及中國在朝鮮問題上正在做很多積極的工作。中國上述外交行為的主要目的,不是對朝鮮極度不耐煩的體現,而是體現了希望美國能够盡快願意回到談判桌的期待,并為了幫助美國新政府營造政策改變的條件。
在今年的慕尼黑國際安全會議上,中國全國人大外委會主任傅瑩的一段話很能體現中國上述邏輯。她說,“中國一直在告誡大家制裁沒有用,盡管我們同你們一起這樣做。你們必須要認識到,不同他們談判,你只能够把他們向錯誤的方向推”。
美國同意進行不設置任何條件的外交談判的政策轉變,需要建立在其他選項都走不通的基礎上,沒有中國的配合,特朗普無法向國內的敵人證明其他選項都走不通。我們可以看到,盡管緊張在升級,但美朝雙方都還在為談判留下可能性。朝鮮的強硬表態,都還建立在美國先打第一槍的前提上,第六次核試驗也沒有付諸實施,在建軍節85周年紀念日進行大規模火炮訓練,而非導彈試射;美國在朝鮮問題上也沒有設置紅綫,美國政要也多次表態必須和平解決,要依靠中國的協助。
另外,日本和韓國作為朝鮮的近鄰,如果發生戰爭將成為首當其衝成為受害者,所以當然希望外交方式和平解決。中國的朝鮮問題特使武大偉則進行高密度的穿梭外交。
朝鮮問題的轉機仍然存在,打破僵局有時候也在於各方能够有效地利用必要的緊張,讓條件成熟起來,對於中國的大國外交來說也將是一次重要的歷練。(作者張雲系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