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將肩負更大海洋治理擔當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20 09:41:48


 
生態紅綫從陸地延至海洋

  生態紅綫也許是中國近年環境治理領域最重要的新制度之一。現在,這一紅綫從陸地延伸到了海洋。在海洋“十三五”規劃中,包括遼東半島、渤海灣、海南島等多個海洋發展區都提出了建立海洋生態紅綫制度的目標。所謂海洋生態紅綫制度,是指將有保護價值的海域分為禁止和限制開發的兩類,其中禁止開發區域內將禁止一切與保護無關的工程建設活動。例如,山東省渤海海洋生態紅綫區的禁止開發區域就不僅包含現存自然保護區,還包括了計劃建立的保護區。在限制開發區內,重要的河口區域將禁止采挖海砂、圍填海、設置直排排污口等活動,河口的入海淡水量也設置了底綫。

  海洋生態紅綫制度早在2012年就在部分地區開始試行。2016年,全國適用的海洋生態紅綫劃定標准出台。不過,生態紅綫制度至今還沒有進入法律,所以并非強制要求。

開發深遠海兼顧效益和責任

  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政策官員高瑩認為,中國治理海洋污染的雄心一定程度上也是源於其對經濟上升空間的需求,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感受到環境對經濟的制約。相較因污染和過度捕撈而受到限制的近海經濟,此前中國較少涉足的深遠海也許具有更大的開發價值。

  在總體布局中,海洋“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了擴大對深遠海空間的拓展。這包括:未來5年內將初步建立南北兩極區域的陸、海、空觀測平台,同時將開展深海生物資源調查和評估,推進深海礦業、裝備制造和生物資源利用的產業化。近年來,中國在南極資源環境保護中的角色也受到期待。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法學院高級講師劉能冶提到,中國當前在南大洋從事的捕撈業和極地旅游業發展迅速,若能有效規範捕撈和旅游行為,對於南極可持續管理將具有積極的意義。

  中國的遠洋捕撈業也發展迅速,并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06年開始的遠洋漁業補貼,推動了遠洋漁業的快速發展,遠洋捕撈漁船數量從2007年到2014年增長了近45%,中國也不斷建立完善與國際漁業管理相適應的標准化捕撈日志、漁船船位監控、簽發合法捕撈證等監管措施。此外,中國在海洋治理上的角色和影響也日漸凸顯。今年5月,中國在1983年加入《南極條約》後首次主持主辦了條約締約國年會。

  隨著中國對海洋權益的重視,勢必也將承擔更大的海洋治理責任。高瑩認為,大國歷來都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且中國領導人也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上高調承諾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所以中國無法繞開海洋可持續發展這個問題。她相信中國會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作者張春系中外對話網站高級研究員)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