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0日電/據環保部近日研判,多重氣象因素恐致秋冬灰霾提前。而今年北京的霧霾天,確實也比往年來得更早。好在,政府的治理行動也已經跟上了節奏。
9月7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了大氣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堅行動部署會,市委書記蔡奇直接點名14個大氣治污不力的街道鄉鎮。他強調形勢越是嚴峻,越要增強責任感緊迫感,不以事艱而不為,不以任重而畏懼,“好天氣要一天一天地去爭取,PM2.5治理要一個微克一個微克地去摳”。
“一個微克一個微克地”,表明隨著治污進入攻堅階段,很多問題已非“粗線條治理”所能消除,而是越來越需要“精治”;“摳”字則意味著堅定與篤定,也內蘊著力量感。
從點名具體街道鄉鎮,到“PM2.5治理要一個微克一個微克地去摳”的表態,治污更趨精細、更講實效的決心可見一斑。
空氣污染的危害人所共知,但從何治起其實仍有爭議。對污染源的認識不同,提出的治理方案可能也有差別。但污染形勢嚴峻,不可能等到徹底研究清楚、達成全面共識才開始,所謂行勝於言,一個地區一個地區地排查、一個微克一個微克地去摳,比拖延或者打嘴仗顯然更有成效。既要講大道理,也要多抓小污染,這可能是更容易獲勝的“打呆仗”。
治污需要社會共治,但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尤為關鍵。政府的姿態和言行,不僅直接影響治污的成效,還會影響社會的預期和心態。如果只是停留於“會議治污”“口號治污”,紙面上看起來轟轟烈烈,現實中一切照舊,那消磨的會是整個社會的參與熱情。相反,如果政府拿出務實行動,真正做到把責任壓實到“最後一公里”,市民在鄉鎮、企業、工地、街道都能看到明顯變化,那就算空氣改善有個過程,對於民心都是撫慰。
隨著這些年的科普,民眾大多已經認識到,治理大氣污染很難一蹴而就,涉及方方面面的轉型,如企業生產方式、個人出行方式等。其中有違法排污的問題,也有汽車出行等“合法排污”的問題。從社會動員的角度說,只有先把違法的污染治理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促進市民意識的轉變,主動予以配合減少“合法污染源”。 |